个人简介:张继渊,男,bet365足球即时比分历史与社会文化系2009级学生。自2005年至今,他曾获“贵州省三好学生”和“贵州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连续四年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期均获校级“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校期间主持申报贵州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获批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汇编图书资料,已顺利结题。
个人感言:男儿志存当高远,含恨黄泉不丈夫。
教师点评:脚踏实地、严谨认真是他内在和外在的集中体现。
典型事迹:
从族群边缘地带走出来的大学生
——历史专业学生张继渊和他的家乡文化发展梦
立志:走出大山,走出边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张继渊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一个族群边缘地带的民族村落,是一个地缘、政治、经济都被不同程度边缘化的地方。山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极为不变,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从张继渊懂事起,要想好好吃顿饱饭,穿件新衣服几乎都是童年时代最大的奢望。小学二年级时,他因为交不起学费差点被迫退学。困境早早地磨练了他的志气与意志,从那个时候起,他便已经立志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走出边缘。但毕竟由于家庭贫寒,当他勉强支撑到高中毕业时,家境已是一贫如洗。可是,背负沉重的债务的他,却被全村人寄托着厚望,因为他是村里第一个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
求学:掉进“史坑”
对于山里长大的孩子,特别崇尚飞翔,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认真学习,四年下来专业排名第一名,每次综合成绩都名列前茅。他平时爱好阅读文史类书籍,大一、大二时,他根据‘1979年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必读书目’读了有50本关于历史学的书籍,大三时,他读书的方向转到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民族史志和与“清水江文书”有关的书籍。在枯燥的历史书籍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身边的同学评价他是“掉进史坑的人”。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他多次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和奖励,四年的时间,他完成了20万字的大学四年论文汇编。两万字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解决生活困难,进人大学以来,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先后做过推销员、家教、小工、文员等多种工作。虽说在外打工占据了他许多的课余时间,但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依然不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学习、打工之余,他积极投身到各种校园集体活动中去,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学校里,他担任过班长、学习委员、实习组长和教学信息员等职务,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工作者等。
家庭的压力、生活的艰辛坚定了他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信念,面对未来,他始终相信:只要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就一定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课题求证:探寻家乡文化的历史魅力
作为一名从边缘地带走出来学子,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和义务,就是要用自己所学的东西来更好地服务家乡、回馈社会、回报所有关爱自己的人。
历史学出生的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对所在村落做了较为细致的历史文化调查工作,试图从历史长河中找寻这个村落发展滞后的原因,并给出可行性方法给以解决。在这个基础上,于2011年6月向贵州省教育厅提交了名为《族群边缘地带的锦屏文书调查与研究—以锦屏县苗埂村为例》项目申请书,并于当年底获准立项,该项目也是bet365足球即时比分本科生第一个获得省级科研课题。他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他深入边缘地带、回归历史现场,用笔和纸记录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通宵达旦整理那早已泛黄的文书资料。在2011年暑假期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苗埂村,进行关于清水江文书的调查研究。
在第一期的收集工作中,他从家族入手,以点到面铺开,发动村里的干部和老党员,挨家挨户进行劝说,最后收集到契约文书、官方文告、民间交易凭证等多种形式的清水文书共300余份。在第二期收集工作时,他起早贪黑,抄写庙里的记事碑、路碑及家族墓碑上的碑文,从中分析了苗埂村的人口繁衍状况、地理环境、人文修养等,让世人了解到一个边缘村落从中兴到没落的过程。最终写出了《苗埂·清水江文书汇编稿》(四卷本)一书和公开发表《族群边缘地带的清水文书调查与研究—以锦屏县苗埂村为考察对象》(《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论文。通过对边缘地带的历史文化调查和研究不仅使他更加坚定地回归家乡、服务大众的理念,还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实在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梦想:回归家乡,为家乡文化做点贡献
梦想从边缘开始,现在他又回归到了边缘。在校期间,他配合学校老师作了毛南族文书的汇编工作,打算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把清水江文书与之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今年5月份,他已经成为了锦屏县民政局的其中一员,同时,他还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分别进入镇远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黎平文物局的面试。从此又开启了他历史研究的道路。